新闻中心News
谁的曼联?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05/09/27
5月12日,可能是全世界曼联球迷最难过和迷茫的日子。新闻媒体报道了曼联被美国石油大亨收购的消息,我的儿子--一个中学生,拿着当天的报纸问我,收购意味着“英国人的曼联”今后就变成“美国人的曼联”了吗?美国人会让它改名吗?石油大亨是否今后也可能将石油或者其他产品也叫“曼联”呢?怎么可以“偷偷摸摸”就拥有了70%的股份?这些搞经济的人怎么没有感情、没有人性?“出卖股份等于出卖灵魂”……
伸向红魔的黑手
在曼联126年的历史上,5月12日是“红魔”最漫长的一天,美国大亨格雷泽瞒天过海,绕开董事会购买了俱乐部70%以上的股份,并悍然宣布要购买剩余的股份:曼联即将沦为美国人的赚钱机器。数百名球迷聚集在球场周围示威,试图阻止格雷泽成为曼联的新主人。但今天不得不承认,曼联在事实上已经转入格雷泽之手。
马尔科姆·格拉泽,现年76岁,在石油、食品等多个行业都有投资,根据2004年美国《福布斯》公布的数据,他在全美富豪榜上位居第278位,个人资产大约为10亿美元。1995年,格拉泽成功地以1.92亿美元收购美国橄榄球联盟(NFL)的坦帕湾海盗队。2003年该队赢得NFL的最高荣誉--超级碗,并且球队市值在2004年达到了6.75亿美元。2003年格拉泽收购美国职业棒球联盟(MLB)的洛杉矶道奇队未遂,不过他依然对体育产业有很大的兴趣,近些年来一直在收购曼联的股票。由于曼联商业开发已经相当成熟,几乎没有更多可开发的空间,所以人们预测这位美国人最现实的快速赚钱方法只有两个:提高票价和出售球员。而这正是曼联球迷所最担心的,因为提高票价将意味着掏空球迷的腰包,而出售球员更是可能会加速球队崩溃。
同样是收购足球俱乐部,俄罗斯石油大亨阿布拉莫维奇被切尔西球迷奉为“救世主”;而美国石油大亨格拉泽,在“红魔”球迷的眼中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魔鬼。
为什么格拉泽无法得到阿布的“救世主”待遇?
原因在于曼联目前根本不需要“救世主”。他们连续8年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俱乐部,格拉泽正是垂涎于此才不顾一切将其纳入自己的商业帝国版图,而阿布则是在切尔西濒临破产时注资的。
这就是收购兼并,曼联是被恶意收购,而切尔西则是被善意收购。
我告诉儿子,未必曼联在美国人手里就会失色,特别是全球化的今天,资本国际化已经很正常。资本家早把曼联当成了资本运营的工具,不论他在谁手里,只要“品牌”继续闪亮,就能运营得更好。只是观众或者说局外人对这品牌注入了太多的附加值。格拉泽过往的成功至少让我们对他充满期待。事实上,资本本来就是冰冷的工具,财富的创造和损失也只有在实现那一刻才有了欢呼和沮丧,才有了人情。
叠加和协同
曼联的这次并购,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收购兼并”!
收购兼并,简称并购。并购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企业资本运营行为。谈并购,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项业务中常出现的名词、术语和一般理论:
Merger---兼并
物体之间或者权利之间的融合或相互吸收,通常融合或相互吸收的两方中,有一方在价值或重要性要弱于另一方。在此种情况下,融合或相互吸收之后,重要的一方继续存在,而不重要的一方不再独立存在。在公司法上,指一个公司被另一个公司所吸收,后者保留其名称及独立性并获取前者的财产、责任、特权和其他权利,前者则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商业团体。
Acquisition---收购
获取特定财产所有权。通过该项行为,一方取得或获得某项财产,尤指通过任何方式获取的实质上的所有权。
Consolidation---合并
合并行为或合并后的状态。在公司法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为一个新设立的公司,即A公司与B公司合并为C公司。
Take Over
取得控制权或经营权--并不限于绝对的财产权利的转移。
Tender Offer
公开收购要约或标购,指一个公司行将向另一个公司的股东提出购买他们所持有的后一公司股份的要约。这种要约有时会附有要约人所能接受的股份最高与(或)最低价格。这种要约通常以报纸广告的形式或(在善意标购的情况下会首先获得后一公司的股东名册)以统一邮件的形式向后一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这种标购的目的在于获取后一公司的控制权,在后一公司抵制收购的情况下,这种标购也常用于夺取后一公司的经营权。
Amalgamation
不同种类间,或不同因素、团体、协会、联盟或公司间的联合,以形成一个同质的整体或体系。
规模经济、交易成本、价值低估以及代理理论等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并购理论成为目前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竞争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价值低估理论等都从不同角度和动因、行为上分析和阐明了企业并购的成因。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动因。企业并购效应主要表现在:
(1) 韦斯顿协同效应 该理论认为并购会带来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最明显的作用表现为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常称为1+1〉2的效应。
(2) 市场份额效应 并购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通过横向并购,达到行业特定的最低限度的规模,可以改善行业结构、提高行业的集中程度,使行业内的企业保持较高的利润率水平;而纵向并购是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利于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混合并购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是以间接的方式实现的,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充足财力对其相关领域中的企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威胁。
(3) 经验成本曲线效应 其中的经验包括企业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长,由于经验无法复制,通过并购可以分享目标企业的经验,减少企业为积累经验所付出的学习成本,节约企业发展费用,在一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企业,经验往往是一种有效的进入壁垒。
(4) 财务协同效应 并购会给企业带来财务方面的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及证券交易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货币效益,主要有税收效应,即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合理避税;股价预期效应,即并购使资本市场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并购方企业可以选择市盈率和价格收益比较低、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作为并购目标。
期望与风险
从各种并购信息中我们知道 90%以上的并购都是在上市公司之间或者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完成的。从对价的方式,并购可以用现金做交易,也可以用现金股票混合做交易或者完全用股票做交易。上市公司并购优势在于其知名度高、透明度强,很多目标公司往往更乐于被上市公司收购;由于同样的原因,上市公司的策略也往往被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了解。其二是融资渠道更畅顺,大家都知道上市公司股本融资很畅通,其实在做债务融资的时候也有很畅通的通道。还有就是解决股权分散等问题,因为所有权分散时管理权往往在专业管理人员手中。很多并购交易的规模和复杂性必须要对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财务风险、业务风险、策略风险有全面的认识和解决方案。非上市公司往往不在意整个市场对一个交易一时一地的评价,而上市公司就非常在意。并购失败对上市公司来讲往往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他们特别注意对风险的处理。股票市场上有非常多成功的例子,交易宣布后股价上升。从股价上升本身就可以获取很多的利益。不成功的例子也有很多,交易宣布后收购方和被收购方股价下降,收购带来的作用在股价的下降中都给抹杀掉了。比如联想公告收购IBM的PC业务当天联想股价下跌约5%,而IBM股价却上升0.5%.
收购与兼并作为企业寻求快速增长、进入新的行业与领域、实行多元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和手法已经为越来越到的企业所采用。但是,很多企业在完成并购后发现,原本看上去像会下金蛋的鹅的企业成了累赘和资金的无底洞,不但不能实现收购前希望实现的规模效应、协力和成本节约,反而将母体企业拖入泥潭。随着越来越多企业人在不知不觉中卷入兼并、收购或其他大规模重组的浪潮,个人地位和威望的本钱都会受到极大的威胁。在MBA教案中,无数资本家重复“要是我当初就知道我现在所了解的情况,我绝不会做那次并购。”他们抱怨说,“我们的耗资,加上前一笔生意已然低迷,再加上我们心态的失衡和负债累累,一切已经很清楚,只有财政部才是雷打不动的投资商。但并购这种事看起来又是那么容易,你今天买下,明天它就是你的了。”
他们说的不错。买产业容易,守产业难。大规模机构重组的同时也带来大亏损的阴影。兼并从来不是没有风险的,合并也从来不是天衣无缝的。期望值总是高于实际获得。不论你准备购买一家公司,还是对未来找到了什么新感觉,最终现实都是:残酷无情的变革。渐渐地,只有那些学习得快、行动得快,并且适应得快的企业才得以脱颖而出。对有利于使经济增值的明智之举,他们总是通过先探索一步,先实施一步,以求压缩时间,并始终重视资源配置。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些举措,他们才在管理部署、组织结构以及文化运作方面及早立住脚跟。他们的行动也越来越符合长期、可持续的价值创造。

普华永道在对许多兼并者的调查中,都曾问到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能从头再来一次,他们将采取何种不同做法。89%的回答是,他们将加快转变速度。也许错误中的首恶就是在过渡中攫取的速度太慢,漫长的过渡是没有价值可言的。   

(来源:《环球供应链》)